学生工作

队伍建设

您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生工作 > 队伍建设

【芙蓉学子】稻花香里唱山歌:以青春之声续接六百年苗歌文脉

2025年7月17日,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蒋坊乡政府大会议室,飘来了比稻浪更悠长的调子。“一杯酒来是酒又黄,双手个拿来贺新郎……”湖南科技大学“芙蓉学子·乡村振兴”实践团,随县文化馆唐武卫先生,与乡属各村少年儿童代表,共赴“原生态山歌培训”之约,启六百年文脉传承之程。

当明代的唱腔撞进稻花:活态传承的历史基因

“你听这转音,像不像山路缠着竹林拐?”唐武卫指尖划出《贺郎歌》的旋律。这首源自明代的苗歌,曾鼓舞苗乡义军士气,后融入婚嫁节庆,成为“以歌贺郎”的活态记忆。当他示范《苗家姑娘打油茶》时,“哩啦哩啦”的衬词仿佛木槌敲击茶筒的千年回响,学员们哼唱间,油茶香气似乎已弥漫开来——文化传承从不是标本,而是融入生活的烟火气。

image.png

唐武卫原生态山歌教学

image.png

实践团成员山歌合唱

“缠调子”里的传承密码:从喉咙到血脉的延续

“山歌要的就是这份‘缠劲儿’!”唐武卫的教学从不独唱,而是让苗语尾音与普通话韵脚交织,老人沧桑与少年清亮共鸣。67岁的杨光清收集近万首民歌,“山歌皇后”陈岩花将调子带进课堂,而唐武卫自己,幼时便在父母的砍柴声、纺车声里“缠”会了第一支歌。他教孩子们尾音要“像山路转弯”,滑音是乡愁,转音是稻田的曲线——文化传承不是复刻,而是让老调子长出新芽。

image.png

苗家儿童认真学习原生态山歌

稻浪和声里的文化振兴:根须扎进泥土的力量

培训散场时,石板路上的调子像被风吹散的种子,唐武卫走在和声里,脚步踩着六百年前的节拍,指尖划过的弧度,与“六月六山歌节”的传承脉络重合——这个从1997年延续至今的省级非遗节庆,早已让苗歌从山间唱到了央视舞台,从婚丧嫁娶唱成了乡村振兴的“文化引擎”。

image.png

实践团与山唐武卫(前排中)及当地学员合影留念

暮色中,稻浪与童声交融。明日,少年的调子将与秧苗共扎新根;未来,孩子们的歌声将随茶香飘向山外。当苗家少年喉间跃动先祖音符,当稚嫩指尖划出六百年旋律,传承便不再是独白,而是青春血脉里的永恒鲜活。